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 陆昊 钱海军 通讯员 陈华)5月的一天,丛建国帮远道而来的客商把可调节健身凳搬上了公司的乒乓球桌。
考察团队拿着尺子上下打量,打开视频与家里的技术人员通话,一场关于产品改造出新的思想碰撞会隔空举行。在南通尤力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董事长丛建国对此见怪不怪,唯一特别的是,此前尚未有客户为便于观察,把样品抬上桌bd半岛体育。
供需双方对“新意”的聚焦,在戏剧化的此刻变得具象化。其背后,健身器材——一个传统产业向“新”而行的身影依稀可见。对于县域和镇域经济而言,虽然传统产业面临困难挑战,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。在“江苏省健身器材之乡”新店镇,健身器材产业产值规模占比就达到40%。
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、放弃传统产业”。针对传统产业,习强调,“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。”
当下,传统企业结合产业特点推进转型实践,在产业链、供应链、创新链等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。在健身器材这一地地道道的传统产业样本中,向“新”而行不乏丰富的微观表达,多重细节如水中微澜,联接着大江大河的时代脉动。
丛建国最近接待了好几批客户。在公司办公楼一个很大的展厅里,客户一转就是大半天。“选了好几款产品,小批量的单子已经下了,如果后续合作得好,今年的销售预计能达到6000万至8000万元。”
新冠疫情期间,居家健身需求增加带动健身器材产品销售爆火,随后经历自2022年起两年的业绩下滑后,当下,健身器材企业进入订单缓慢回升的过程。对于回升势头是否强劲,能够维持多久,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判断。有企业经营者认为,明年即可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,也有人认为会需要较长时间。
这种分歧源于健身器材特殊的市场性格。从全球看,健身器材的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,生产制造都在亚洲完成,而中国是其中的出口大国。绝大多数健身器材企业依赖于外销订单,徘徊在“贴牌生产”的处境中,产品需求并不稳定。
基于历史和现实因素,健身器材企业面临特定的发展困局。较低的生产制造门槛,也易使竞争变得无序。但手握订单的逻辑在于,合适的产品总能在市场找到缝隙。
在南通宝鹏健身器材科技有限公司,包装车间一片繁忙,产品中有一种六边形杠铃是市场的新宠。公司行政副总经理范亚宗说,传统的杠铃为直杆,抬起时需要一定的爆发力,而这种异形杠铃由于改变了受力结构,使得老年人也可以比较轻松地拎起。
新品是业绩增长最重要的支撑,但区别于其他行业,健身器材产品的创新有不同语境。选用塑料、生铁、不锈钢、PU等材质,运用电镀、包胶、喷塑、烘烤等工艺,相互配合就能造出一款产品。数十年来,这两类要素早已成熟到几无技术壁垒。因此不少企业负责人坦言,健身器材的科技含量其实不高。
正如杠铃杆“变装”,健身器材产品出新的焦点在于设计。“这种供健身房和家庭使用的器械架,没有固定规格,我们做成单元模块,可按需求自由拼搭。”“过去调整训练档位,要用手用力去拉,现在这里改为脚踏联动装置,对女性消费者更加友好。”在公司展厅,丛建国介绍了不少被客户认可的设计巧思。
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有力支点。“有时客户的需求只是意向性的,相当于给了一个草图,需要我们来描摹定稿,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客户认可,销路就打开了。”范亚宗说。在南通尤力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因为以嵌入方式改进了壶铃产品设计,解决了手柄电镀膜与生铁球体在平行浇铸时不兼容的问题,产品利润率翻了一番。
在上海电机学院工业设计中心负责人牛小夺看来,健身器材产业的优势在制造,并非缺少强烈的技术驱动就没有创新机会。“应该深挖制造。只不过不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加工,而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设计和制造,推出符合不同使用场景的产品。比如,哪些服务于儿童,哪些服务于女性,哪些服务于老年人,哪些服务于减脂人士,指向更加精准。”
“外观、功能、安全、场景,好的健身器材产品是在这四个维度上的统一。”丛建国说,通过改善设计,健身器材产品还可以与医疗、家居、旅游等领域结合起来,进一步拓展想象空间。
健身器材产品规模庞大,但市场是永远的舞台。当产品在市场找到缝隙,创新的价值就得到了凸显。
在南通宝鹏健身器材科技有限公司,工人给成型产品的“logo”着色前,拿到的任务单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标注,而是电脑给出的直观效果图。产品需要什么样的颜色,涂色涂在哪片区域,一目了然。
“过去任务写在纸上传达,我们的产品几十上百个品种,真到了生产线上,规格、样式容易跑偏,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。”范亚宗说,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显得越来越吃力,这是公司下决心推行网络化管理的原因。
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并非易事,对于健身器材行业来说尤其如此。新店镇一份新近的行业摸底调查显示,“有的企业至今仍依靠最原始的浇铸造型技术生产简单的铁制品,有的企业只生产以吹塑、浸塑为主的塑料制品。”产品的巨大惯性,带来企业管理与工艺水平的停滞。
在“传统”身份带来的束缚中,也有部分企业正在努力注入新的元素,划出奋力生长的轨迹。
走进一家家健身器材企业,在普遍还算不上整洁的车间里,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数控机床、产业机器人、机械手等自动化设备的身影。传统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的转型逻辑在这里也能找到落点。
“过去一个产品加上模具,最重的有百十来斤,都需要人工提取。车间工人的平均年龄已快50岁,上了自动化设备,上下料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。”一位企业负责人说。在另一家企业,有感于人工焊接的精准度不够bd半岛体育,企业购置了焊接机器人。
但在这里,用一整套“机器换人”换来效率提升的愿景暂时还行不通。由于产品品类繁复,不少工序依然需要人工作出判断。设备更新只能针对具体问题“贴地飞行”。
管理革新也是如此。“健身器材企业普遍是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方式,难以大刀阔斧改革。”如东县健身器材业商会秘书长、南通东力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出口部经理米欣注意到,这种格局下,一是外来的管理力量很难插手,二是如果企业创始人或掌控者失去发展欲望,那么企业也就不再有发展动力。
一些企业正努力从“人”的要素着手破局。在丛建国心中,企业最终的转型目标是要实现打通各个要素环节的生产管理数字化,人才是关键。今年,公司积极参与人社部门组织的集体招聘,在一所高校收到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十几份简历,其中也包括财务专业。“过去我们认为财务就是记记账,实际是通过数据收集参与管理和决策。要把会计行为上升到财务行为。”
在南通宝鹏健身器材科技有限公司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各个管理岗位。企业创始人退居幕后,66岁的范亚宗在行业耕耘30余年,现在也已经不再负责全厂的生产管理,把接力棒交给了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。“年轻人思维活,对生产经营提出的建议意见,往往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。”
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时代的命题,也是传统企业发展的主题。在“传统”的底色之上,健身器材产业出现了一些新动向。
大多数健身器材企业从生产端或销售端起步,但现在有少数企业开始从创新端出发。南通安业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,而早在2017年,企业负责人秦庶骏就已在南通成立工作室。“先有的设计,后有的工厂,把自己的想法落地。”
秦庶骏家中也经营着一家健身器材企业,和父辈的理念不同,他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做成“小而美”。安业的产品运用行业内少见的硅胶材料,外观显得精致不少。尽管是做贸易中的ODM品牌,但企业有着强烈的品控意识。从开模到生产再到销售,掌握着自己的供应链,这使得企业有底气聚力开拓高端市场。
健身器材本是重资产行业,是否可以用轻资产方式运营?就读设计专业的祝睿大学毕业后,在新店镇注册了一家体育用品店。他提供居家健身产品设计,与健身器材生产企业合作,通过抖音电商推广,链接达人带货,产品直达国内市场消费终端。虽然国内健身产品市场有待培育,但相较于外贸,这是一条新赛道。
对于传统企业而言,转型升级有不同的面向。有时需要前进一步,做一些“补白”的工作,有时可能需要在适当“留白”中,找到适合自己的“健身”方案。
做跨境电商,南通东力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比身边的同行起步都要早。企业有数十款产品在亚马逊常态上线,并在德国建立了自己的海外仓,这些都倾注了米欣的心血。“门槛很高,仓储是首要成本。”米欣说,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仓库,货就要发到电商的仓库,不仅要迁就繁多的运输规则,过期销售不掉的货物也常常会被清理,这是很大的风险。而四五年前投入的成本,现在才刚刚被消化。
“跨境电商我也非常想做。”丛建国说,一来可以培育自己的品牌,二来可以通过销售数据直接洞察市场走向,对每个外贸企业都富有吸引力。尽管公司也是当地健身器材头部企业,但丛建国的选择是和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合作。“这样风险小,成功概率大。要考虑实际情况,因地制宜很重要。”
这和他对创新的理解有一致之处。“创新就是运用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场景,为我所用,落点在‘用’。”早前公司曾研发出一款智能跳绳,不仅自动计数,而且打通了线上系统,家长、老师甚至教育部门都可以看到数据,但在推广时却遇了冷,原因是与去分数导向的教育理念相违。“所以创新你要看到智能化、信息化趋势,这不错,但也要找准落点。”
在米欣的观察中,企业的创新与转型,具体到健身器材行业,一定不能是宏大的观念。一方面,健身器材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,需要根据市场需求,进行小步快走而非大开大合的革新;另一方面,当前南通产业带正面临浙江、福建、山东以及正在崛起的河北地区产业带的跨区域竞争,要巩固和彰显比较优势,行业企业的决策必须更加精准。
做强全镇最大的支柱产业,推动健身器材行业转型升级一直是新店镇经济工作重点之一。镇党委副书记葛鹏斌说,强化政策发力,培育区域品牌,建设用好公共服务平台,这些是题中应有之义。“但当我们具体去做这件事时,需要问企所需,引导帮助企业找到符合自身特质的发力点,而不是代替企业作判断。”
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。数据显示,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%,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。对于县域或镇域经济而言,食品、纺织、健身器材等传统产业是稳就业、稳外贸的基础,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极为重要。但是当我们谈论新质生产力时,即便没有完全忽视这些传统产业,至少也是对具备新兴质素和未来感的产业谈兴更浓。
这种状况当然可以理解。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新趋势,往往也有更多的政策利好和战略机遇加持,一旦成功落地转化,可以带来经济的显著增长,对于地方而言,“面子”“里子”都有了。而传统产业的发展,缺乏这种乘风而上的豪迈之感。以健身器材产业为例,即使是走进那些业绩已经做得不小的企业,车间里仍然给人一种浓浓的陈旧感。如果不了解它们的生产实际,你会怀疑:这是销售过亿的企业?
在思想史研究中有一个概念叫作“执拗的低音”,大意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还有被有意无意遮蔽的内容或价值,且后者又在不断校正前者,就像音乐当中持续奏鸣的低音。如果部分地借用这个话来说,似乎也可以把传统产业看作是产业体系中一种“执拗的低音”,尽管没有被遮蔽,甚至所占比重还很高,但是被关注的“优先级”较其他产业还是偏弱一些。
我们应当注意倾听这种“声音”。当前,传统产业固然还存在诸多问题,比较优势也有所减弱,但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,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面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是构建多元发展、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。
正如所强调的那样,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。传统产业兼具历史蕴意和现实质素,转型升级没有单一的逻辑。要注重理顺立与破、取与舍、快与慢等层面的辩证关系,寻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。只有不断筑牢传统产业根基,推动传统产业、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协同发力,才能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更稳。半岛bd半岛体育半岛bd半岛体育半岛bd半岛体育